在这里,李欣频与大家一起成立一个恋物博物馆,收纳各种不分贵贱的收藏品、收纳来路不名的情绪和故事,收纳每个人心里那些小小的信仰。
内容简介
这本书脱胎于李欣频在教授广告创意课时的笔记,在授课时,李欣频认为不需事先准备具体的教程,因为世事变化太快,每周都会有新的生命教材在发生,还来不及写进教科书里。于是她在每周的广告文案课里,以当周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每次上课的开头,依自己的体会和心得,开始了她的生命教学,这样14堂课下来,以电影、旅行、观察、阅读、情报、演练、想像、梦、自信、生命与危机意识,架构出一部横跨书写、影像、广告、设计,丰盛且庞大的个人创意系统。
在《恋物百科全书》的自序中,李欣频说,“我体内有一座博物馆的需要”,所以在旅行时,常常以Shopping掳掠所有一见钟情的对象,以扩充自己的恋物版图。你们呢?是不是也有许多一看到就会中蛊冲动非买不可的东西?是不是总有一些宝贝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是不是家里堆满了不少奇怪却用不上的物品但每次搬家依然执拗的留在身边?……4月15日,在李欣频的换享活动中,苹果派们带来了旅行中掳掠的异乡饰品、各地明信片、手工布艺、铁漆存钱罐、二手图书……一物一世界。以大开眼界的亮相,构筑出的风景线。在这里,李欣频与大家一起成立一个恋物博物馆,收纳各种不分贵贱的收藏品、收纳来路不名的情绪和故事,收纳每个人心里那些小小的信仰。即可加入李欣频和苹果派的“恋物博物馆”!馆长李欣频将会为大家的物品做归整,并安排发布到其博客栏目中集体亮相,你还有机会加今后不定期举办的换享活动!旅游仍在继续,收藏尚未停止,这里的博物馆依然索求无度……...作者简介
李欣频,台湾政治大学广告研究所硕士。曾任广告公司文案、诚品书店特约文案、Acer数字艺术中心特约文案创意。现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并在北大新闻传播学院任教“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
广告作品包括:中兴百货、远东百货、诚品书店、诚品商场、Acer数字艺术中心、富邦艺术基金会、台新银行玫瑰卡、台北艺术节、莺歌陶瓷博物馆、统一企业、雅虎奇摩……
作者简介
李欣频,台湾政大广告系毕业、政大广告研究所硕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并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曾任大陆旅游卫视频道特约外景主持人。有著作家诗人的孤僻性格 灵修者洞察深处的眼睛 旅行者停不下来的身体 广告人的纤细敏感与美学癖 知识布道家想要世界更好的狂热 教育者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曾任广告公司文案、台湾诚品书店特约文案、宏棋数位艺术中心特约文案创意。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pdf预览
目录
写在十四堂课之前
——纪念影响我一辈子的甘训宾老师,以及我给学生们的课后总复习
堂课:如何在意外频传的时代活下来
第二堂课:如何开挖自己的生命穴脉
第三堂课:如何画一张自己的生命蓝图
第四堂课:如何栽培自己——从5项养成教育开始
第五堂课:如何建立独特的自我风格
第六堂课:专心就是的力量
第七堂课:拉大自我格局,漂亮的场面调度
第八堂课:不中止的自我要求与评量
第九堂课:多项技能无所不能,与各精英Hyperlink的多孔变频插座
第十堂课:如何在25岁前顺利接班
第十一堂课:智能与知识的均衡比例
第十二堂课:低谷反弹、高处思危,如何愉悦自处人生高低曲线
第十三堂课:想象力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第十四堂课:相信自己能为这个世界,带来独特的生命惊喜
附录A跨世纪的人类影像百科全书
——记台北电影节《人称》
附录B 请现在开始思考:科技生命学
——从MarkPesce的ThePlayfulWorld谈到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
附录C 《小宇宙2:基因狂想曲》:给厌世者80分钟的生命温习。
附录D 春夏秋冬,成住坏空,人生震撼的四部曲
第12节:抽丝剥茧找出自己的模式,彻底更换惯性思维
第二层人生创意:
抽丝剥茧找出自己的模式,彻底更换惯性思维 【惯性是最大的杀手,
先填表找出自己的思维惯性】 换个方式看世界,让眼前的困境转换一
条生路--当你在担忧,你就是在计划;烦恼就是在用你的想象力,创
造出你不想要的事物。你应当换个同步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活。
每日的虚拟死亡,就像是例行净身,只能逐日清洗掉部分的积习尘 垢。其实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空出一个完整的时间,大约是一 星期到一个月左右,彻底找出哪些思考模式已经被定型化了。因为这 些定型的思维,就像是身上越长越大的肿瘤,阻碍了新生创意的产
出,妨碍了与新鲜世界的交流,也让生活越来越喘不过气来。
找出这些模式,就像拿手术刀解剖自己一样,必须有面对自己病灶、
向自己开刀的勇气。
我自己的做法是,先列一张空白的表格,把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所遇 到的重大挫折一一写下来,像是一份大事纪要似的,包括:发生了什 么事;自己的受挫感觉是什么;如果要帮这件事分类,或是下个标
题,那会是什么。
首先将何年、何事逐一写下来,并回想那受挫的感觉是什么,等到全 部写完了,再去逐一思考这些事件标题。比方,这是一个关于信任与 背叛的事件,这是一个加害者与受害者的事件,这是一个爱与被抛弃 的事件,这是一个控制与自由的事件,这是一个误解与百口莫辩的被
冤枉事件……然后再把同一类的事件标题放在新的单子中。
第13节:抽丝剥茧找出自己的模式,彻底更换惯性思 维(2)
表1从出生到现在的挫折纪要
事件标题何年何事受挫感觉 表2挫折事件标题归类 事件标题发生细节
自己与事件相关人的互动模式这事件后来的结果自己的启示 加害者与
受害者2001年3月………………
加害者与受害者2005年8月 加害者与受害者2009年10月 将同一类事件
放在一起,有助于找到在面对类似事件时,自己固定的反应模式是什 么。而这个固定的应对模式,往往会把我们带进相同的结果而不自 觉,这就是创意流动最大的障碍。因为这些沉疴,就像是牢绑灵魂的 绳子,即便是身处大片挥洒的空间之下,也使人作茧自缚、动弹不
得。
举例来说,当你觉得自己老是被害者时,你就会不自觉地老是吸引各 式各样的加害者前来,与你一起演对手戏;如果你老觉得自己被冤 枉,你就是一直在吸引误解你的人出现;如果你常觉得自己是被抛弃 者,眼前无论是谁,都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想抛弃你的人;如果你常 觉得自己被控制,很不自由,就是因为你内在的依赖性,吸引了控制 者前来。要去问自己,为什么老是一再吸引这样的人、事、物?自己 身上有哪些不自觉的特质与沟通模式,让这样的情形一再发生?自己 的负面念头有多么密集,以致这样的状况重复出现?这样的概念称之
为吸引力法则(LOA:Law of Attraction,有的译为宇宙引力法则)。
吸引力法则在影片《我们到底知道多少》(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自然法则:吸引定律》(The Secret)中,都有具体实 例,可以帮助你看到自己正在吸引什么样的模式前来,进而去打破、 重设自己的模式。《通灵工作坊--绽放你内在的直觉力与灵性潜能》
(The Psychic Workshop)书中亦提到:"在我们了解因果轮回之前,
我们只知道加害者是伤害行为的发生因,却不知被害者同样吸引了加 害者;更深一层的解释是,双方都在寻找对方,以便学得一课,或是 回复平衡,也可能是为了中和一个毁灭性的欲望(通常是无意识
的),此一欲望将两人绑在一起。”
接着,再根据上述这张表去回想:在事件当时,如果自己换一个全新 的态度去面对(例如把对方视为是善意的、值得信任的、充满爱 的),对方是否也会改变?这件事的结果有没有可能会变好?如果这 是你人生的考题,你从这些事件学到什么?这件事若成为自己的重大 蜕变,那会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反思与发现,可以写在"自己的启
示"那一栏,然后把启示栏打印出来,夹在自己的口袋或记事本里,随
时随地提醒自己--这就是显现创意障碍的照妖镜,也是铲除障碍的锋
利宝刀。